鲁迅曾在自己的许多文章中提到过,他的少年时期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。虽然他没有详细解释变故的原因,但家庭的突然衰落,却让人感到深深的痛惜与悲凉。
在鲁迅13岁之前,家里是当地的富贵人家,每当他走出家门,总能听到人们恭敬地称呼他一声“大少爷”。身边的同龄人都对他毕恭毕敬,尊敬的眼神和礼貌的态度充斥在他日常的生活中。鲁迅也习惯了这样的身份,过着衣食无忧、安逸的生活。然而,在13岁那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一切迅速改变。家庭从此急剧衰败,鲁迅不得不暂时寄居在亲戚家中,连亲舅舅也对他说“乞食者”。过去那些曾经恭敬他的人,忽然变了脸色,对他冷嘲热讽,甚至视他如空气。鲁迅曾写道:“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,我以为在这途中,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。”这句话虽然简短,却饱含了他当时的内心痛苦与无奈。
展开剩余82%那么,到底发生了什么,让鲁迅一家从顶端跌落到了如此困境呢?鲁迅从未向外人透露过这一切,因为这背后隐藏着周家的一场巨大的耻辱。
鲁迅13岁之前的日子可谓无忧无虑,家里富裕,他和那些同龄人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。然而,这种幸福生活的背后,却有着一个无法逃避的阴影——他的祖父,周福清。周福清出生于1838年,家乡浙江会稽(今绍兴),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,生活艰苦。尽管家庭贫困,但周福清有着坚定的志向,他从小便立下决心要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。这种志向,对于一个家境贫寒的孩子而言,注定会让他的人生充满挑战和波折。
当时,城里的一些富人为了给自己的子弟提供更好的教育,联合起来聘请了几位有名望的学者开设了一间私塾。私塾主要是为有钱人家的孩子们提供教育,但也招收一些旁听生,不收费,却也不给予任何资助。对于家境贫困但渴望读书的周福清来说,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。于是,他毅然报了名,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。
在私塾里,那些富家子弟并不认真学习,常常懒散玩乐,而周福清却异常刻苦,记得老师讲授的文章甚至能倒背如流,成绩优异。尽管如此,他内心却有一种深深的落寞。因为他并非富家子弟,没有能力参加科举考试,也没有钱去买书写用具,甚至连参加考试的报名费都拿不出来。看着那些富家子弟能够轻松地参加科举,而自己却只能在旁边默默羡慕,心中感到非常不甘。
然而,命运并未抛弃周福清。他的优异成绩吸引了老师们的关注,老师们认为他是个有潜力的学生,于是主动资助他参加考试。凭借这份资助,周福清顺利参加了科举,并一路过关斩将,最终成为了进士,名列第199名。他被朝廷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,开始了官场生涯。此时的周福清,可以说是春风得意,不再是曾经那个贫困潦倒的少年,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大人物。家乡的百姓也开始敬重他,称他为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,这几乎是每一个士人的梦想。
然而,年少轻狂的周福清,未曾看清官场的复杂与险恶。在翰林院任职时,他因性格直率、为人正直,屡屡遭遇排挤。虽然他才学出众,但他并不懂得官场上的潜规则,未曾经历过复杂的人际交往与拉帮结派。最终,他被外放到江西金溪县任知县。虽然在知县一职上,他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,但因缺乏官场经验,他最终也失去了这一职务,被撤职,成了无官一身轻的普通人。
失职后的周福清对官场的腐化与复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,他不再简单地认为做官是一件光彩的事,而是逐渐学会了圆滑与应付。他用自己的积蓄捐了一个小官职,主要负责在官府中为人书写文书,既能够发挥他的文笔,又不需要与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打交道。从此,他安稳地度过了自己的官场生涯,虽然并未大富大贵,但通过些许的私事,他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财富,周家的生活逐渐富足。
周福清的这一阶段,鲁迅作为家中的少爷,过得如同那些同龄人一样,衣食无忧,享受着家族财富带来的便利与优越。但这一切,最终在鲁迅13岁时戛然而止。一场家庭巨变,彻底摧毁了周家积累的财富与名声。
变故的起因,源于周福清的儿子——鲁迅的父亲,周伯宜。周福清有两个儿子,大儿子周伯宜和小儿子周伯升。周伯升是由妾室所生,年纪比鲁迅还小,因此,周福清的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大儿子周伯宜身上,希望他能像自己一样,通过科举取得功名,进入官场。然而,周伯宜并没有周福清的决心和毅力,从小便养成了懒散的习惯。尽管他曾考中秀才,但之后便再也没有取得更高的成就,多次科举考试都未能及第。
周福清为此十分焦虑,心里担忧,如果他死前,周伯宜无法有所作为,家族的基业将会毁于一旦。为了避免这一点,周福清决定为儿子谋个差事。考虑到周伯宜并不具备足够的才能,他决定为儿子贿赂主考官,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周伯宜通过乡试,成为一名举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